2022年8月到9月,我院2021级学术方向硕士唐越,充分利用暑假,根据自己研究方向,制定了详细的采访计划,她战酷暑,克服重重困难,历经北京、天津、山西、河南等地,后又折回江苏,行程两千多公里,走访业界著名专家,听取专家意见,收集田野考察资料。
2022年9月9日下午,唐越约定来到了著名泥塑艺人张培坤老师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合兴村家中。
张培坤,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泥塑艺人,也是一名老党员。自2008年迄今,张培坤老师一直以《一路走来》为题,创作泥塑作品一百余件,泥塑作品从内忧外患,到全国解放;从社会主义集体化到改革开放分田到户;从衣食不足到安居乐业。旨在以泥塑(彩塑)的形式,表现农村这数十年的抗战历程与生活变迁,同时,也以此激励年轻人主动了解历史,爱党、爱民、爱生活。代表性作品有:《飞夺卢沟桥》《五四运动学生》《百万雄师过大江》《万水千山只等闲》《屋的变化》《饭桌变化》《车的变化》《老有所乐》《幸福家庭》《母子》《关公》《项羽》等。主要著作有:《张培坤泥塑》。
自2012年伊始,陆续有来访者到张培坤老师家中参观、学习,其中有党员干部,也有老师和学生。张培坤老师也趁此通过泥塑配词、讲解,和他们一起重温经典战役的烽火硝烟,讲述英雄事迹,缅怀革命先烈。2017年2月28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教授吴元新一行四位专家、学者莅临张培坤泥塑馆,为张培坤授牌——“中国民间泥塑传承基地”。目前,张培坤的泥塑馆已成为“中国民间泥塑传承基地”“沭阳县民间自办文化阵地乡贤文化大院”,已成为沭阳县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
纸上得来终觉少,绝知此事要躬亲。《张培坤泥塑》读完,唐越依然意犹未尽,于是决定前往宿迁市合兴村张培坤的家中,走进张培坤老师泥塑艺术的深处。
本次访谈目的如下:其一,深入了解张培坤老师的生平经历;其二,力图厘清这些泥塑的创作思路;其三,亲自参观、体会张培坤老师的新老作品,倾听其未来展望。
首先,张培坤老师将其生平经历与创作历程娓娓道来。他表示,回顾一生所走之路,酸甜苦辣,感慨万千,只有了解了解放的艰难历程,只有经历数段社会的巨变的人,才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通过讲解农村发展的历史,让唐越深刻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迁,并强调了当代政治与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接着,张培坤老师就泥塑的创作理念与观念表达做详细介绍。他认为,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民间美术的生存困境,不可避免推动了“作品”向“商品”,甚至是流水线的“复制品”转变,通过工艺产品的批量化与规模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他毫不讳言,若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售卖,变成“商品”,就是违背了自己的初衷,表示了个人对作品的坚定追求。
何谓作品?何谓商品?一般艺术作品,为满足人们的审美和精神需要而产生,商品则是作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从所谓的“作品”到“商品”,众多民间泥塑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何如此?对此,张培坤老师明确地表示,大部分是因为唯“金钱至上”。

